下载APP

从禅师语录看家庭教育中的“重在当下”
2019-04-19   1387次阅读   0个赞

先让我们来看两个场景。

小学生,某次作业写得很差,“怎么越学越退回去了?”大人的这个反馈是因为无意中与之前的情况比较,自然生出猜疑,判断和质问。

初中生,考高中时失利,没能上理想的学校。父母第一个反应是什么?“上这么差个学校,考大学怎么办?”然后各种生气,紧张,担心。

这两个例子中的家长思考问题有一个共同特点:没有呆在眼前的事情上,而是回到过去或者一下子跳入未知的将来。很多时候,我们与孩子的冲突就来自于这种牵三扯四,常常担忧的状态。

不是都说做家长是一生的修行吗?前两天看了些关于禅修的书,发现里面的一些内容可能对解决前面这种困境有帮助。

禅修的整个过程围绕见地,功夫,方法三个方面展开,白话说就是理论正确,持续努力,方法恰当,方得正果。

 

佛教有个认识论的基础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指绝大部分人都在不断轮回中,没有开始与结束。今天的待遇可能因为现在也可能因为以前,现在的表现可能对眼前有影响也可能为未来埋了伏笔。所以,要重视现在但不执着。

我们是否认可这个说法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从中再次认识到:凡事有个过程,绝少一对一的因果关系,更多自己看到的东西都是大量事物多维相关之后的呈现。

 

这时我们回过头来看家长们的焦虑:

我小时候没有好好陪孩子他一定缺乏安全感;今天被老师批评了,会影响将来跟老师的相处;这样的成绩怎么可能过上理想的生活……

这些想法都高度强调了一时一事的重要性,忽略了孩子自身成长的多方面因素,它它往往并没有促使我们更关注当下,反而陷入无法改变的事实中举步维艰。

 

有见地之后还要下功夫。这方面,禅师提出“专注,清明,绵密”。我最喜欢绵密一词,古人比做“如鸡孵卵”,意思是象母鸡孵蛋一样,一刻也不能凉了。

为了教育好孩子,很多家长都广泛学习,夸张点说自己上学时都没这么用功过,但很可能只是一时兴起。就拿“别人的孩子好”来说。父母都知道这样比较很伤人,也常常是孩子生气发火时好些,过了那阵儿还会时不时的比来比去,没法真的形成新习惯,结果被子女诟病“全是装的,不堪信任”。

 

现在我们再来看禅修的第三个问题,方法。

为了证悟,历代高僧尝试了无数途径,有参话头的,有坐禅的,有念佛号的,不一而足。其中最根本的东西,“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当下领悟,立地成佛”,用白话说就是“从现在开始,从心开始”。

运用到家庭教育实境中去,就是不推诿不拖延,反省自己要趁早,别想着过两天再说。同时高度关注起心动念,不为已经发生的失误过度懊悔--因为真的觉察到位下次就会有改善(屡犯的有可能是认识不足或者切入点错误),也尽量避免并不是真为孩子的某些念头诉诸行动,后来惹麻烦。

 

有见地,肯用功,找方法,即能证悟成佛。我们把期待降低些,相信成长是个过程,从眼前的事情做起,观察行动的源头,时时刻刻不懈怠,应该会有长足的进步吧?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0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