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从心理学角度谈臣服
2019-02-15   6508次阅读   0个赞

如果你是我的微信好友,你就会看见,我的签名只有两个字---臣服。你别看这只是短短的两个字,为了学会这两个字,我用了很多年光阴。

 

同时,我发现说故事是件很有趣的事,下面,我就和你们来说说我的故事。

 

那一年,朋友P在我家看我小时候的照片,完了他很困惑地问我:“为什么你小时候的照片很少有笑着的?”P有着一双纯真无邪的大眼睛,他小时候的照片,天真烂漫,笑得像一朵灿烂的花儿。

 

听见P的这个问题,我沉默了---我记忆中的小时候,究竟是什么样子的?那些原本应该有的笑容,都去了哪里?

 

“这个孩子很犟,不听话。”“这个孩子太老实。”“这个孩子很内向,不爱说话。”---这是我所能记得的烙印在我记忆深处的父母对我的所有评价。当然,在我听见这些话的时候,我总会不自觉地面红耳赤,觉得羞耻,想打个洞钻下去。以至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认为“老实”“内向”是贬义词,是可耻的。我经常听见我母亲带着赞叹的语气评价其他孩子:“真神气!外向!”于是,“神气”“外向”成了我心中的褒义词和一心所向往的特质。

 

因为老实,因为内向,自然地,我成了那个“被忽略的孩子。”被长辈忽略,被老师忽略,被同学忽略,甚至被自己忽略。很多时候,我只是静静地捧一本书,找个角落躲起来慢慢看。因为我很少发出声响,所以几乎不会有人注意到我的存在,也许这样也让我自己觉得是安全的。因为内向,所以胆小。当有一次我匆忙奔跑中将表姐的手掌游戏机摔在地上弄出声响时,我心惊胆战,慌忙捡起后惊惶失措地跑了,仿佛被人看见也是一件可耻的事情——是的,我将自己隐形了,隐形让我觉得安全。

 

如果你认为我仅仅是内向,那你就错了。我不仅是内向,而且是真的“犟”。父亲口中关于我的经典语录是“叫你向东你偏要向西,叫你向西你偏要向东。”怎么办?祖训“棍棒底下出孝子”,打就是打你的不服软。简单粗暴,一言不合就抽你,劈头盖脸对着脑袋就下手。口头禅是:“下次敢不敢了?”—---“敢!”“以后还顶不顶嘴了?”“顶!”于是那巴掌来得更是急风骤雨,直至我哭着讨饶:“不敢了。”彼时彼地,院子里我的哭声响彻云霄,心里是一片死寂的绝望。

 

那时的父亲,脸上应该是得意解气的笑,因为他赢了,我输了,他终于“打”赢了他的女儿,他把自己所有不能疏导的负面情绪成功地发泄转嫁到了幼小的我身上。他不能理解的是,表面上,他赢了;实际上,他没有赢,我在心里根本没有认输,表面上的认输是为了活下去。而且,心里的积怨更深了,愤怒累积成山,等着将来有一天我长大时,遇到特定的人,特定的事,都会一一爆发出来。

 

这样由暴力带来的愤怒与积怨,相信有过同样经历的人一定深有体会,你一定会在你的亲密关系或亲子关系中再次看见它们,并由它们肆意蔓延、无可奈何。

 

再分享一个最近的案例:暑假里,我辅导了一个学生,不久后我就发现这个小朋友非常害怕妈妈,连去问妈妈要一本书都不敢。后来小朋友告诉我他经常被妈妈打得很惨,有一次被打后他咬着嘴唇对我说:“老师,你觉得打有用吗?没有用!”我刚想说点什么,他又加了一句:“我想打死妈妈!”我觉得这句话让我非常震惊,同时又很有触动---当年,在我被皮带抽得很惨的时候,我也应该想过“等我将来有力量了,我要打死爸爸”吧!

 

回顾我的童年,几乎都是在打骂还有压抑中度过的,这样的黑暗吞噬了童真与笑容,我终能理解为何我小时候的大多数照片都是一张生气或者漠然的脸了。

 

所以,暴力,除了带来愤怒与仇恨,在解决问题上,真的是无效的。这就好比你打不开一扇门,你拼命用头去撞,一次又一次,直到撞得头破血流遍体鳞伤,门还是打不开。这说明了什么?方法不对。你真正应该做的,是去找钥匙。

 

对于家长来说,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是什么?不带批判与评价的倾听、理解ta的想法与感受、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支持ta,让孩子做自己。说易行难,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要能做到不断成长,生活才能给你更甘美的果实。

 

允许孩子做自己,即是尊重孩子的爱好,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尊重孩子表达自己想法和感受的权利。反之,如果家长不允许孩子顶嘴,换句话说就是,你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你甚至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你要无条件地服从我们,我们要控制你的人生----我们是绝对的权威。很遗憾,有很多父母,都是这种类型---专制型的父母。

 

美国心理学家Diana Baumrind提出,我们可以将父母划为4个类型:

 

1、    专制型父母

这类父母会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他们的指令和规矩,没有商量的余地,他们擅长暴力惩罚(包含言语和身体),忽略孩子的情感和内心诉求。由专制型家长养育出的孩子往往胆小,害怕权威,容易焦虑、对抗、服从或退缩。

 

2、    放任型父母

这类父母也称溺爱型的父母。他们会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由这类父母抚养出的孩子大多任性、幼稚、做事冲动、无恒心。

 

3、    忽视型父母

这类父母可以满足孩子的基本生存需求,也就是我们常常听说的“我给你吃、给你穿、给你上学,你还想要什么?”他们往往很忙,忙于打拼事业,没有经历顾及孩子的生活,和孩子的生活脱节;或者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阿姨来带,等等。他们在孩子的生活中是缺席的,由这类父母抚养出的孩子长大后会自控力差、对生活无激情,无法理解别人,因为ta没有被好好爱过。

 

4、    权威型父母

这类父母会为孩子制定明确的标准和奖惩制度,并监督陪绑孩子执行,他们会看见并回应孩子的情感和需求,如果孩子犯了错或者没有能达成他们的期望,他们不会一味地惩罚,而会支持孩子、帮助孩子。他们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这类父母抚养出的孩子自信、独立、愿意合作、善于社交,这是一种健康的教养方式。

 

在我们那个年代,应该很少有人是被权威型的父母所养育,如果你是,那么恭喜你,你是幸运的。很遗憾,我们大多数人,应该都在其余的三种里面。于是,社会上出现了各种活得拧巴、纠结、内心冲突的人。我们在各种各样的关系里磕得头破血流,亲子关系、亲密关系、领导关系、同事关系、婆媳关系……

 

后来的我们,才开始去找答案。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0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