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激励教育——孩子不是巴普洛夫那条狗
2018-12-10   3790次阅读   2个赞

李莎作为一个年轻的妈妈越来越感到困惑,自己精心培养的刚上初中女儿竟在背后说“父母皆祸害”。

李莎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为了女儿能接受最好的教育,从女儿三岁开始,她就送女儿少年宫上特长班,学绘画,学英语,学音乐,学舞蹈,几乎流行的早教课程,所有该学的都学了。为了能够进一个好的学校她和爱人省吃俭用买了学区房…… 书店只要看到有关教育的书籍她都要买回家。这方面专家的讲座,她也听了个遍。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扑在了女儿身上,为了激励女儿, 每次有好的成绩,都会尽可能的给她奖励。开始是一块糖,漂亮的拼图,好看的玩具……最后,随着孩子的长大,渐渐给金钱的奖励,甚至去外地旅游,花样不断翻新。李莎相信巴普洛夫提出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良好的奖励会强化女儿的学习行为。为了把时间用在学习上,她几乎什么家务都不让女儿干,甚至是一双袜子都会帮女儿洗。

平日里李莎也尽可能的夸奖自己的女儿,以便女儿建立信心。最终强化女儿的学习行为。

但自打上初中以后,李莎发现女儿变了。奖励对于她好像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和自己的交流也越来越少。对女儿的赞许和夸奖,她也没有反应。甚至最近在她的卧室门口竟贴着一张纸“闲人免进”。而且在家里也越来越霸道,什么事都要听她的,稍不满意,就大发雷霆。

最不能让李莎容忍的是,一次,女儿竟然偷偷地改掉了考得不好的成绩单。

老师也经常请家长,反应女儿不爱护学校公务,人际关系冷漠,和同学不团结,稍有不顺就恶语相加……

咨询师感悟:

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的教育方式“棍棒下面出孝子”式的教育已经渐渐的退出历史舞台。各种新的教育理论像雨后春笋般的脱颖而出。

激励教育已被大多数家长所认可,这是一种应用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管理学的理论——通过激励、唤醒和鼓舞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

但在实践中,这种教育方式被误读,并错误的使用。

伴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焦虑不断的膨胀,蔓延……家长们凑在一起往往谈论的是,孩子的成绩、特长、名校、奖项等。一些家长为了孩子取得好的成绩,对孩子许愿:期中考好了,奖励什么,期末考好了奖励什么,进了重点校,奖励什么……在奖品不断增值、上档次的过程中,孩子却对“激励”愈来愈冷漠!这是对奖励的刺激饱和的结果——过多的刺激只会使孩子疲惫,从而使大脑对奖品从兴奋转为抑制。

这种方式即使短期有效,如果使用不当也只会使孩子的学习和奖品建立连接,而学习本身的乐趣却被抛到了九霄云外。更严重的是这培养出了孩子急功近利的恶习,对不能得到利益的事情熟视无睹。孩子从小就被利益所左右,为他们的将来种下了恶果。

表扬是被家长认可的另一种激励方式,曾经也是心理学界的主流观点。但现在这一方式也受到挑战,纽约大学的精神病学教授朱迪斯•布鲁克(Judith Brook)认为“表扬的关键是可信性。“表扬很重要,但不能空洞,必须基于一些真实的事情——一些孩子们的真实技能和天赋。”在表扬中态度的真诚也同样重要。孩子总会审视着表扬背后隐藏的意思。一旦孩子认为得到的表扬和现实不符,就会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接着他们就失望,沮丧。这实际上起到的是一种惩罚的作用。

无论物质刺激,还是精神奖励,明摆着都是是有条件的。这是一种成人间的物质交换方式。孩子感觉是被家长雇佣为他们学习。里面隐含着一种雇佣关系——我为你学习,你给我奖励。父母的形象被大打折扣,亲情在一次次的奖励刺激中逐渐冲淡。孩子会认为,如果达不到预定目标,得不到奖励,在父母眼里可能就一无是处。这种有条件的爱,使孩子在努力的同时对父母积累了强烈的怨气,愤怒。

不久前宣判的李天一案件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媒体把这归结为溺爱的的结果。

4岁便成为中国最小的申奥大使、4岁学习钢琴,师从名师且获奖无数、15岁开演唱会,高中时就读人大附中,其后留学美国……这一令人艳羡的简历绝不是单纯的溺爱能达到的。

2011年2月,梦鸽和李双江接受了《鲁豫有约》的专访。节目中,李双江对着电视屏幕,笑着说过这样一句话:“妻子对儿子比较狠”,梦鸽附和说:“我们花了很多心思在(李天一的)教育上面。”我相信这些话应该是真实的。梦鸽的 “狠”应该是指李天一的“技能方面”。那不同于我们认为的溺爱,李天一的成绩与他母亲很好的运用了“激励理论”是分不开的。这从“2011年初,李天一将母亲的宝马车送到了改装车中心,给爱车进行了全面改装。用的都是顶级产品,整台车的改装价格有20多万元”可看出一些端倪。超量的奖励就是一种放纵,好像只要达到了父母的目标,就可以为所欲为。

但李天一真的觉得父母爱他吗?我相信没有。

被梦鸽夫妇“花很多心思教育”的李天一因交通纠纷殴打了一对夫妻。以及后来的轮奸事件,实际潜意识是一种对父母不满的宣泄。也许想通过此来证明父母教育的失败。

老艺术家杨洪基就曾亲眼见过,有一次,三四岁的李天一跟他爸爸吵架,结果他噼里啪啦打他爸爸。

目前社会上也同样存在着各型各色的“李天一”,也同样有一个个相对应的“李双江、梦鸽”式的父母。

这不是激励理论本身的错误,有效的激励确实可以成为学生奋发图强的动力。但激励本身必须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并且要掌握这个理论的一些规律。例如:激励要及时;掌握激励频率和强度,不要使孩子有饱和的感觉;预定的的目标难度要适中;表扬时要具体、客观。语言要真诚……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孩子毕竟不是巴普洛夫做实验的那条狗,不能用“刺激——反应”这种简单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每一位父母也都应细心观察自家孩子的个性,因材施教。

除了激励教育,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应该是无条件的。是一种整体的接纳,包括接纳孩子的消极情绪和缺点。这是孩子形成健康心理,自尊,自信的源泉。

现在教育 中“成王败寇”,以结果论英雄的思想是该我们反思的时候了。相对现实的奖励而言,我们更应该培养孩子对知识的兴趣。并在人品、性格、品质、价值观方面投入更大的精力。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2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