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以初一孩子为例浅谈家长的自我成长
2018-06-21   3060次阅读   1个赞

我们的孩子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多子女家庭,不论是第一个孩子还是第二个孩子,男孩或女孩,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的个性特点,各自的能力特点。教育孩子没有一个完美的模式,但一定有它的规律性。我们只有遵循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尊重人发展的规律去养育孩子才能有效果。

     对于初一的孩子来说我们在与孩子的家庭日常交流中会忽略什么教育盲点呢?为此我们列出几种常见的现象,依次解答。

一、以学习为第一的交流内容排序反映了家庭教育的格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变化

    初一孩子生活中除了上课、作业,还会有什么?准备学校、班级活动、同学人际关系处理、朋友聊天、一周回家后的见闻、运动、吃、阅读、八卦。在这样丰富的生活中,我们回家只谈学习、班级情况。孩子会怎么想?烦,除了学习跟你没有共同语言,而学习又往往是她的硬伤。孩子都知道那个考第一的学生可能会是谁,但少有人愿意把最强者和弱者拿出来比较。举个例子,家里,丈夫对妻子说,最近你的身材没有以前保持的那么好了。我们当妈妈的会怎么想?你是嫌弃我黄脸婆吗?我的身材我自己心里很清楚,不用你特意指出,你是什么意思呀?我们当妻子的如果问爱人,今天领导有提出给你升迁吗?有表扬你的工作能力吗?估计我们的先生也会比较郁闷,要不要提升工作能力,工作效率是我自己的事情,与你何干?你是对我不满意吗?

同理,学习是学生的本分,主要职责,但不是初中生活的全部。关心孩子成长的方式不是仅仅只有关注学习成绩这唯一的角度。

    我们曾经调查父母在家会和孩子交流哪些话题。在这道多选题中家庭琐事、生活技能、行为习惯、 兴趣培养、交友问题、  休闲娱乐、学习问题、  道德品行 、 社会热点、班级情况10个选项中70%的家长选择了学习问题、班级情况、交友问题,其余选项鲜有人问津。

那么在学校里教师传授知识,家庭中家长的职责是什么?

 

家庭教育:养育人性来达成人生幸福。学校教育:培养人才来促进人生成功

——摘自《这样爱你刚刚好,我的一年级孩子》

我们回顾一下其余九个选项所涉及孩子的发展方向:

家庭琐事——培养细心、耐心,被认可,有归属感,引发责任感

    生活技能——反复练习 学会生存

    行为习惯——个人素养,人际交往

    兴趣培养——培养毅力、坚持的品质 ,具有灵活性

    交友问题——为人处世  尊重他人、坚持底线

    休闲娱乐——养成自律,健康的生活方式

    道德品行——注重他人的评价、团队合作

    社会热点——发展孩子的心胸、格局

    班级情况——培养孩子的集体归属感

   我们会发现这九个选项其实都是为学习服务的。成绩只是一个结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人际交往、学习态度、体育锻炼、参加活动情况等等都是我们要关注的。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天然的养育者。我们养育人性来达成人生幸福,说的通俗一点,父母教孩子核心的是做人。

幼儿园时我们教育孩子听老师的话,上课时两个眼睛要看老师的,是在教孩子学会倾听。回家前看着老师的眼睛说再见,是在教他礼貌的与他人相处。当她上小学时课外兴趣班学舞蹈、学乐器因为动作做不到而难过坚持不下来时我们鼓励她,给孩子打气,是在教孩子遇到困难时如何坚持。当遇到同学的成绩比她优秀时我们教她如何欣赏他人的优点,而不是嫉妒他人,告诉他因为别人付出的努力多,所以暂时会领先,我们努力也可以一点点缩小差距的,是在教孩子接纳生活中不能改变的事情。当孩子回家诉说别人的缺点,抱怨他人时,我们只告诉他每个人成长都有自己的环境,我们可以一起帮助他进步是在教他包容他人而不是尖酸的嘲讽他人。当孩子向我们发牢骚时,我们包容他,允许孩子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告诉孩子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都是人的基本情绪,出现了很正常,平凡的人就是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 没关系,我们一起看看如何调整自己吧。当孩子寝室里出现纠纷被扣分时我们只陪伴倾听,不评论,问问孩子自己有什么解决方法?告诉孩子事情的解决一定有三种以上方案,我们是在教会孩子如何参与团队,管理团队,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

    看到这里有的家长会想:完了,这些家庭教育观我们以前没接触,尤其是我们孩子已经初一了,之前什么0-6岁家庭教育的9个敏感期我们不知道,孩子的多元智能培养我们也不知道,家长要给予孩子的心理营养我们也忽略了,我们后悔、内疚都没用?怎么办?

当下我们的家庭教育观是:每个家长都在用他所认为的最好的方式教育孩子。也许我们会发现自己身上某些不足是来自我们的上一辈,即原生家庭,但我们也是自己孩子的原生家庭,我们可以继承优秀的内容,也可以通过自身成长去修复,完善那些不足。

孩子的承受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好。人生如戏,教育是一出戏剧,在孩子18岁之前我们做的更多的是修改剧本,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处于可塑期,只要我们家长给孩子成长的机会,孩子在遭遇某些所谓的挫折后反而能更好的调整自己,锻炼出自己的能力,做更好地自己。

 

 

二、家长带着情绪与孩子相处,事倍功半——忽略了行为的深层驱动力

 

人类大脑中负责情绪情感的部分发育得很早,优先级别高,而负责控制冲动、理智的大脑部分却发育得比较晚,且发育相当迟缓,要到20多岁才能成熟。孩子的“情绪化”是发育过程中的正常表现,他们比成年人更易情绪冲动,且更不容易控制冲动。

                              ——选自《这样爱你刚刚好,我的八年级孩子》

  我们曾在问卷调查中有这样一道题:请你说说你最反感家长说的话。

  孩子们列出了如下话语:

  快去写作业

  你这人学不起来

  多喝开水早点睡觉

  你不要再玩手机了,哪个人玩手机有你玩得这么多……

      又玩游戏

   做事总是拖拖拉拉

   跟你说了,要耐心听我们讲

  一定要认真学习

  你看看别人,你怎么这样子!(嫌弃的眼神)

  你成绩又差了

 

 

我们仔细揣摩这些话语,发现孩子不喜欢的大多是家长带着自己的主观意愿去评价孩子的,带着情绪去跟孩子沟通。

喝开水早点睡觉——每天喝多少毫升为标准?几点前睡觉为早睡?

耐心听我们讲——孩子什么样的眼神、举止让家长觉得娃耐心不够呢?

玩游戏——孩子是这个月的第几次玩游戏,还是今天第几次玩游戏,不要把某一次行为概括成全部,以偏概全哦。

第一、如何区别话语描述行为和评价呢?

行为:是具体的。像摄像机、录音机那样,凡是能拍下来的,录下音的,都是行为。

评价:个人主观的想法

如:今天孙老师给我们讲课从7点讲到8点——行为

今天晚上孙老师白天上班,晚上下班之后还给我们讲课很辛苦——评价

 

我的孩子周五回到家晚上12点才睡,早晨8点半还起不来——行为

我的孩子周五回到家晚上玩到12点才睡,早晨起不来,很没时间概念——评价

 

 

 

第二、我们要了解大脑处理信息的两条途径

路径1.理性方式:信息——新皮层的感觉处理区,整理加工——边缘系统——决定适当反应——通告脑部其它区域及全身

 

路径2.非理性方式:丘脑——杏仁核——直接启动情绪中枢,使大脑和身体做出反应

 

 

   如果我们经常用理性的方式思考问题,面对青春期孩子容易冲动的言语、行为方式,我们就能冷静的处理分析,从问题归属的角度判定是谁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谁处于问题区,再采取相应的有效引导方式。

   如果我们经常采用非理性的方式应对生活,面对孩子向我们发出的信息,就会不加思考冲动的应对。而通常在冲动的应对中我们往往不经意之间就触碰了亲子沟通的12个绊脚石:1.命令、指示  

    2.威胁、警告      3.教训、说教

4.建议、忠告     5.说服、辩驳      6.贴标签。评判

7.表扬、赞美     8.辱骂、讽刺     9.分析、解释

10.安慰、同情   11.询问,调查   12.转移,退缩

事后即便家长们冷静下来,说我的出发点是爱孩子的,但是伤害也会在不经意之间一点点积累。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谁决定的?不是父母的行为而是孩子的感受。更重要的是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就是教孩子如何与人沟通。

比如:有的孩子在跟他父母的家庭关系当中,已经固定了他自己一套,相对比较敌视、容易被激惹的应对模式。孩子会把这种应对模式,无意识的带到了与人相处当中,从而带来了孩子在学校里与同学、与老师相处中的不可避免的一些摩擦,甚至违反某些校纪校规。

    

                

  

第三、了解踢猫效应

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所导致的恶性循环

现代社会中,工作与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紧张很容易导致人们情绪的不稳定,一点不如意就会使自己烦恼、愤怒起来,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这种消极因素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就会身不由己地加入到“踢猫”的队伍当中——被别人“踢”和去“踢”别人。 

怎么办?

回顾过去,以当下的初中生为例,我们大多是70后的家长,我们的儿时可能家里父母需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家里有可能不只一个孩子。父母为了养育我们努力挣钱努力工作,似乎也没什么太高学历,家里也没有太多的金钱,现在的我们照样成长还不错,日子过的还可以,那么父母在家庭中承担了什么角色呢?

 

   第四、我们来看一下父母作为家庭天然的领导者,必然扮演的四种角色。

榜样,导师,组织者和教育者。

榜样——父母要努力践行希望孩子遵循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导师——父母要拥有足够的智慧和爱,能够与子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组织者——父母要能组织管理好家庭活动,在家庭活动中加强情感交流,营造温馨氛围,让家庭成员得到成长发展

教育者——父母配合学校教育,加强对子女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当我们回望父辈对我们的成长时,是不是发现:父辈们努力挣钱传递给我们积极向上拼搏的精神,当我们成绩平平时仍然鼓励我们反思学习的过程,他们相信自己的孩子能成长的很好,这是一种导师赋予的信任感。当他们带我们出去玩,旅游,参加家族聚会就是在组织家庭活动,坚定的告诉我们要听老师的话是在配合学校的教育,而不是以审判者的角色评判。

这4种角色是相互作用,共同完善,缺一不可的。

很多时候我们身为父母常犯的错误是把自身角色单一化、简单化。有的父母认为只要做好榜样,孩子自然会效仿自己;有的父母重视做好导师,以为有爱和良好的关系就足够;有的父母重视组织管理,但缺乏温暖和情感;有的认为只要告知孩子正确理念就会产生教育作用,把践行的责任全推给孩子。

现在温饱问题早已解决,70后的父母们 我们又能做些什么传递一种正能量给孩子呢?

单位里、生意伙伴中我们都处于团队里会为了共同目标求同存异,与朋友相处我们会选择志趣相投来的人交往,孩子呢?他们没有选择权。我们也没有选择权,孩子是上天给我们的礼物,给了我们第二次成长的契机。我们只有坚定去自我成长,自我学习,让自己更有力量面对一切。

 

那么,家长如何做自我成长呢?

第一、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

     从观念上接纳当下的孩子

你真的接纳孩子吗?:

1、接纳这个“人”。我不认同你的某种行为,但不改对你的爱。

2、接纳孩子现实。爱现实而不是期望中的那个孩子。

3、接纳孩子情绪。情绪没有对错,有对错的是表达方式。

4、接纳孩子的错误。拒绝犯错就是拒绝成长。

5、接纳孩子与众不同。

6、接纳孩子说“不”。独立思考比听话更重要。

 

 

第二、行动上:阅读,以书为媒介   不等不靠,自己主动去学

1.读孩子读的书,在彼此的倾听中碰撞观点,有与孩子交流的资本

2.读家庭教育的书,从教育、心理发展的规律入手,有方向

国家新父母教材:《这样爱你刚刚好,我的八年级孩子》(湖南教育出版社)(全套有20册,分各个年龄段,年级段)

《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

《健康与幸福》(七上七下八上八下,高中上中下三册浙江教育出版社)适合亲子共读

《致青春期男孩-说给10-18岁男孩的悄悄话身体篇+心理篇》(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适合亲子共读

《致青春期女孩-说给10-18岁女孩的悄悄话身体篇+心理篇》(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适合亲子共读

 

优秀的孩子背后会有优秀的父母作为助力支撑孩子的成长,

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

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

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

是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

 

   参考文献《这样爱你刚刚好,我的七年级孩子》孙云晓  朱永新等著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7.10

           《这样爱你刚刚好,我的八年级孩子》孙云晓  朱永新等著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7.10

 《失控》(美)沙法丽·萨巴瑞(Shefali Tsabary)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6.9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1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